482.关于江津区体教融合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3-09-21  作者:  浏览量:17

关于江津区体教融合发展的建议

提议人

所属代表团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陈郑锋

第七代表团

区体育局

区教委

 

建议正文

 

关于江津区体教融合发展的建议

 

在江津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区体育局的正确指导下,江津区体教深度融合,特别是2010年区委区政府下文明确重庆市示范小学江津区四牌坊尚融小学负责体校小学运动员文化教学,重庆市重点中学江津区田家炳中学负责初、高中运动员文化教学,江津区体育运动学校负责运动员选材、训练、比赛以及日常管理,确保竞技体育人才接受更优质的文化教育,江津区竞技体育稳步健康发展,已连续多年在重庆市重点区县体校和重庆市重点单项基地考核中名列前茅。目前,已向国家集训队输送运动员26名,向市专业队输送正式运动员53名,25名运动员达到运动健将,由我区输送的优秀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得金牌89枚、银牌95枚、铜牌102枚,参加重庆市级年度比赛获得金牌1232枚,银牌1004枚,铜牌1102枚,团体第一118项。涌现出一批全国冠军、亚洲冠军和世界冠军;近5年来,区体校共有92名运动员考入重点院校,重本升学率50%,升学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体教融合模式受到市局领导高度评价并多次在全市体育工作会上作交流发言。国家体育总局也曾专题调研我区体教融合模式,央视及华龙网曾多次关注并报道。

随着重庆市体育局关于印发《2022 年度区县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业绩体育考核办法》的通知(渝体〔2022〕221 号),未来各区(县)竞技体育竞争将愈发激烈。对此笔者根据江津区竞技体育发展分析如下

存在的问题

一、竞技体育机构和职能模糊。多年来,区体校担负起了江津竞技体育的主要角色。然而,区委编办给体校的职能认定是选拔、培养、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区财政给体校只核定拨付相关办学经费,体校只能担负8个项目的参赛和人才输送任务,我区竞技体育项目拓展、项目布局、项目参赛和人才输送应当明确由相应的机构来抓,并核定相关财政经费投入,才能壮大我区竞技体育项目增量和人才总量,实现我区“市运战略”和“体育强区”战略,完成年度重庆市政府对我区竞技体育工作考核目标。

二、项目布局偏科,项目布局少,训练体系不完善。目前,区体育局布局的有人员和经费保障的项目只有区体校的拳击、举重、武术、摔跤、柔道、跆拳道、田径、羽毛球等8个项目,严重偏向重竞技项目,篮、排、足、乒乓球、网球、射击、游泳、散打、棋类、艺术体操等项目还没有统一规划布局,区内江津中学、江津二中、聚奎中学、江津四中、江津五中、江津八中等高完中优越的师资、生源和体育场馆资源在项目布局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区内初中、小学对应高完中训练项目布局还未完全落实,人才逐级输送的体制机制还未真正建立,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没有落实。虽然近几年来,区教委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和“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缺乏区级层面体教融合下的统筹布局和政策、经费等支撑,参加市级锦标赛、冠军赛少,成绩不甚理想(如:重庆市第六届运动会青少年组共设置27个大项的比赛,我区参与了其中12个大项的角逐(其中棋类和体育舞蹈仅派出1人和4人参加),万州、长寿、涪陵、永川等周边区县所报大项均超过了20个。)。最近重庆市第四、五、六届运动会,江津代表团金牌榜分别排在全市第四位、第八位、第六位,所取得的172枚金牌基本上由区体校完成,要想再进一步实现突破,势必需要加强项目投入和布局。

三、经费投入不足。多年来,除体校拳击、举重、武术等8个项目外,其余项目没有与区内高中签订共建协议,没有相应的经费投入或以奖代投政策,体彩公益金投入群众体育较多,投入竞技项目的比例不足。

四、奖励政策缺失。2015年《江津区出席重庆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奖励办法》因故取消,我区体育教练员培养运动员夺得各级各类大赛成绩不再享有奖励。同时,市内长寿区、渝北区、永川区等兄弟区县制定并实施了相关奖励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我区广大教练员力争上游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五、选材遭遇瓶颈。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转移使农村体育教师、学生大量进入城区,我区体育师资和后备人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同时,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国家相关体育人才发展改革政策还未能让广大市民熟知,加上体育人才升学政策不健全,影响了城区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如何打开大量扩容增量的城区学校的体育苗子招生工作正面临的极大挑战。

建议

一、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工作组织机构,协同推进全区体教融合工作。建议区政府组织成立我区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区教委、区体育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教委基教科、区体育局综合科等相关负责人组成。

定期召开体教融合工作会,结合我区具体情况,分析当前存在问题,研究制定详细、明确、可操作的具体对策,统筹我区体教融合发展。

二、完善全区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体系。

在现有区体校拳击、举重、武术等8个项目的基础上打造和布局一批竞技体育项目共建单位,针对我区较为薄弱的田径、三大球、乒乓球、艺术体操等项目,在条件成熟的高完中布局高水平运动队,代表江津区参加市级及以上赛事。在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特长生升学保障政策,推动立足实际,建立多样化的“一条龙升学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小、初、高对口升学。

三、经费保障。

由区财政统筹体教融合工作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坚持体彩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从体彩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作为全区体教融合工作专项经费,采用以奖带投的方式支持在区内高完中布局田径、游泳、艺体、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竞技体育项目,开展业余训练,担负代表江津区参加市级及以上赛事的任务。

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对全区学校业余训练成果在中学校年度实绩考核中的占比。建议将人才输送、比赛成绩等纳入教委对学校年度综合评估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考核的项目之一;将体育教师参加培训、从事学生训练工作、学生参赛成绩等列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时计量、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内容中去。

二是完善奖励制度。参照周边区县的成功做法和相关标准,制定出台符合我区实际的教练员、教师、运动员参加重庆市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奖励办法,调动教练员、教师、运动员训练和参赛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保证本土体育人才队伍稳定性、可持续性。

五、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基础。

一是人才保障。按照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文件精神,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担任教练员的渠道,并采用“先入职后培训”机制,引进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提升中小学竞技体育业余训练水平。有效利用体育系统竞技优势,加强对全区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每年按计划分项目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更加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行机制,普遍提高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儿基本身体素质,确保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能够得到较好的体育教育。

二是完善赛事体系,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建立新的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分学段跨区域组织比赛活动。建立起“周周有班级赛事、月月有校级赛事、定期有区域赛事”的分学段、跨区域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三是增加比赛项目设置,区内中小学运动会项目设置重庆市教委、市体育局设置项目接轨。体教两家积极联合组队参加市级及以上比赛成果共享。

 

办理简述

 

A

 

重庆市江津区体育局

关于区十届人大次会议482号建议的复函

 

一、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畅通优秀运动员、教练进入学校任职渠道,安置优秀退役运动员、招聘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优秀教练员和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体育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考核合格后可以直接进入学校教练岗位。在大、中、小学增设教练员职称评审系列,允许体育教师、教练岗位双向交流,实行“双岗制”聘任,激励更多专业人才走上教学岗位。

二、加强政策指导扶持

深度对接市体育局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区县从体校建设和运动员文化教育、扩大项目布局和优化项目设置、学校体育建设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系、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等七个方面制定深化体教融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为优化全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环境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

三、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基础

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课程质量提升,采用课内与课后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贴近学生需求开好体育课,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技能普及,保障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时间。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训练管理,提高区县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质量。探索多元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和输送渠道,建立后备人才库和输送奖励机制。坚持“开放办体育”“融合办体育”,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支持体系,鼓励协会和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发挥社会力量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四、推动青少年体育赛事融合

建立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整合体育、教育等部门和单位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逐步建立相互衔接的大中小学校体育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赛事、周末组织校际赛事、假期组织开展本区域或跨区域赛事。完善联合办赛和联办运动队机制,融合发展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和体育后备人才赛事体系,鼓励高校积极申报设立高水平运动队,积极承办全国性青少年赛事。建立健全校家社政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鼓励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鼓励支持各镇街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青少年活动品牌,创新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活动趣味性和吸引力。

 

 热点新闻
  • ·
人大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