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镇:人大代表实干纾困 初心如磐暖民心

2025-10-10

助就业暖民心,残疾家庭迎来“新盼头”

老张,最近身体咋样?媛媛上班顺利不?”国庆前夕,江津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白沙镇人大代表李祥一行拎着月饼、大米等慰问品,熟门熟路走进滩盘社区脱贫户张明华家。

屋内窗明几净,曾经因残陷入困境的家庭,如今满是生活的暖意——这温馨场景,正是白沙镇人大代表扎根脱贫一线,用真心办实事、以实干破难题的生动写照。

今年71岁的张明华,早年因伤致残,多年来独自拉扯养女媛媛长大。“我年纪大了干不动活,腿不方便也没法种庄稼,家里全靠低保勉强维持,娃娃投了几十份简历都没回信……”回忆起过往的窘迫,张明华眼眶泛红。镇人大代表入户走访时,得知媛媛的就业难题后,李祥代表当场在民情日记本上写下“优先帮媛媛找工作”,还特意标注“岗位需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

为了给媛媛匹配合适岗位,代表们带着她的简历联系了镇里的零工就业市场,主动对接辖区诊所、药店等多家单位,反复向招聘方推荐媛媛“细心、有耐心”的优势。“李代表他们比我还上心,前前后后帮我推荐了5个岗位!”如今,媛媛成功入职一家诊所当护士,每月能拿到2500多元工资。看着女儿有了稳定工作,张明华总跟邻居念叨:“是代表们把咱的难处放在心上,才让咱的日子有了奔头!”

 

施多策纾困境,风雨家庭走出“阴霾天”

“何大姐,这是给欣怡买的笔记本,听说孩子这次月考成绩不错!”离开张明华家,代表们又来到脱贫户何沛芳大姐家,刚进门就被满墙的奖状吸引——那是孙女侯欣怡的“成绩单”,也是这个家庭走出困境的“见证书”。

今年74岁的何大姐,人生接连遭遇重创:丈夫早年离世,去年儿子又因肝癌病逝,家里的顶梁柱接连倒塌。如今,仅靠儿媳每月2000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四口,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儿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大孙子阳阳刚毕业没工作,小孙女欣怡上中学要交学费,都不知道这日子该怎么扛下去。”说起最难熬的那段时光,何大姐用袖口擦着眼泪,声音止不住地发颤。

早在一年前,镇人大代表得知何大姐儿子的病情后,便立刻联合帮扶人和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帮着整理病历材料,还主动对接民政部门跑办流程,仅用5天就完成了低保申请资料的递交。更暖心的是,针对阳阳的就业难题,代表们量身定制帮扶方案——摸清阳阳的大学专业方向后,迅速对接相关行业企业,如今已成为一名测绘员,每月能挣近3000元,成长为家里的“顶梁柱”。

前年,孙女欣怡凭借努力顺利考上重点中学,消息刚传到代表耳中,他们便第一时间联动社区妇联,忙着帮孩子整理材料申请“春蕾计划-迪马圆梦”行动资助。最终,3600元学杂费补助稳稳落袋,覆盖孩子三年学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何沛芳握着电话,声音里满是激动与感激:“代表同志,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聚合力固成果,代表筑牢脱贫“稳固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以来,白沙镇的区镇人大代表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揣在怀里、扛在肩上。面对残疾、重病、留守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代表们主动“认亲”结对,推出“一对一”帮扶。谁家需要技能培训,就协调专业机构上门教学;谁家缺米少面,就筹措物资送上门;逢年过节,还会带着慰问品唠暖心话,不是“走个过场”,而是真正坐下来听群众说心里话,帮着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让脱贫基础更牢,代表们还牵头搭建“帮扶联盟”——联合社区盘活闲置资源,对接辖区企业开发岗位,既帮脱贫户“找到饭碗”解燃眉之急,又结合家庭实际出谋划策实实在在为群众铺就长远增收路。

“群众的笑脸,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江津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邹波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代表的共同心声。代表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件又一件“小事”,把初心写在为民服务的路上,让脱贫攻坚成果更坚实、更稳固,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越过越红火。李琳卓

0 人访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