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市镇:“小背篓”织就乡村振兴路 昔日“空心村”变身增收“创业村”

2025-09-11

“钟海,感谢你对家乡的信任与付出!你回乡这几年,带着乡亲们在家门口找到挣钱门路,大家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9月8日,看着院落里罗列整齐、透着乡土气息的背篓,江津区人大代表、李市镇洞塘村副书记甘正祥的脸上满是欣慰。

谁能想到,如今热闹的洞塘村,曾是李市镇最偏远的贫困村——山高路远绕,资源禀赋薄,青壮年为谋生计纷纷外出务工,村里只剩老人、孩子留守,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身为土生土长的洞塘村人,甘正祥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平日里不仅积极为村里建言献策、争取帮扶资源,更四处奔走寻找适合家乡的发展项目。

转机出现在2021年冬天。当时,甘正祥在联系选民的走访中得知,村里有位叫钟海的年轻人,在重庆主城做家具生意小有名气,且早有回乡发展、反哺故土的念头。这一消息让他眼前一亮,随即多次主动联系钟海,带着对家乡的热忱诚恳邀约,希望他能把“好思路”带回村里。

得知钟海的回乡意愿后,甘正祥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给李市镇人大。镇人大迅速响应,当即组织工作专班开展专题调研,还邀请钟海一同进村入户摸底——最终,大家把目光锁定在“背篓编织”上。这门手艺不仅在云贵川等地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更关键的是,村里不少老年人至今还会编织,村民不用从零学起,参与门槛低、上手速度快,特别适合留守老人、残疾人等不便外出的群体。

项目定了,模式更要暖。为打消村民顾虑,村里推出“免费送料、技术培训、上门回收、当日结算”的帮扶模式:原材料直接送到村民家门口,遇到编织难题有技术员上门指导,织好的背篓不用村民跑腿,回收当天就能拿到工钱。

贴心的保障让村民们积极性高涨,“背篓零工”队伍从最初的十多人,逐步壮大到400余人——队伍里既有年过六旬的留守老人,也有身有残疾的村民,还有需要在家照顾孩子的中年妇女,其中留守老人占比超一半。如今,这一只只背篓已带动300多户家庭实现增收,户均年增收达8000元至3万元,实实在在的收入让村民们的笑容越来越多。

随着口碑传开,背篓订单量持续增长。今年以来,洞塘村的背篓年销量已突破30万个,更借着电商平台的东风打开了海外市场,其中10%的背篓远销东南亚,让这门“乡土手艺”走上了国际舞台。

“增进民生福祉,永远没有终点。”为让“背篓经济”走得更稳、更远,李市镇人大再次主动作为,积极推动盘活国有闲置资产——将原山华小学校舍改造升级,用于扩大背篓生产空间、完善配套设施,助力背篓编织从“家庭小作坊”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型。

从寂静的“空心村”到忙碌的“创业村”,从农家院落里的老手艺到远销海外的“特色产品”,李市镇的“小背篓”里,装的不仅是留守老人的“安心钱”、残疾人的“自信力”,更织就了一条村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发展的康庄路。如今,这一只只满载希望的背篓,正带着洞塘村人的期盼,向着更广阔的天地稳步前行。(罗畅)

0 人访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