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助推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2025-08-29

关于助推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提议人

所属代表团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刁益敏

第十二代表团

区农业农村委

 

 

建议正文

 

关于助推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江津区大力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助力富美乡村建设。已经形成花椒、富硒米、橄榄等多个初步具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产业。

、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规模较大但分散,长效机制不足

一是产业布局“散”,各产业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基本50%。二是发展后劲“弱”,种植户以散户为主,主要受政府政策驱动,发展产业的自主性不强。三是发展规划“短”,未制定产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障机制,各届政府在推进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同影响产业发展。

(二)农业产业大而不强

一是农业产业虽然面积大,但是对农业的管护能力弱农产品多种植在丘陵和坡地,有的区域交通不便,管理难度大二是种植户认识和技术不到位,规模化、机械化管理水平低。三是农产品的品种多优品少消费体验差,回购率偏低,影响市场竞争力。是产出高、收益低产品商品化率不高。

(三)产业加工薄弱

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农产品加工较为滞后。一是农产品加工布局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环节主要在消费地而不是主产区产地二是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相对比较分散三是加工精细化程度不高,初加工机械化率低;四是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建设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四)农产品品牌宣传营销不足

一是地理标志利用品牌认证不够,缺少绿色、有机、富硒特、优、名等品牌认证。二是宣传推广不足,主要依靠口碑营销,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三是需求市场待开拓,本地消费群体,市场对外依存度高。

三、建议意见

(一)建立农业产业长效发展机制

一是与农业产业链服务企业合作,打造大规模产业带,建成有影响力的产业示范区。二是将花椒、富硒米、橄榄等产业作为江津区重点支持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制定下发《江津区农业产业发展5年规划》,建立产业长效发展机制,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推行产业发展标准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

一是借助农业产业链服务企业等市场化力量,强化产业全程质量控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开展标准梳理、比对分析跟踪评价,以市场倒逼生产环节,逐步制定完善产地环境、品种种质、种植技术、产品加工、分等分级等标准,着力构建布局合理、指标科学、协调配套的现代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二是完善农产品储存和运输设施,加强农产品运输设施的建设,修建农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等,确保农产品能够及时送达市场三是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推广优良农产品种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借助农业产业链服务企业的市场化力量,深入开展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调研,筛选适宜本地的优良品种,打造优质种质母本园和标准化育苗基地,提升育苗育种能力二是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开展全覆盖技术培训和全过程技术指导,培育一支懂管理、善经营、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持续加强后续管理,有效提升品质和效益。加强与农机研发企业合作,生产适合丘陵山地使用的现代农机具,提升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水平。三是定位中央级、省级、地区、科研院校、企业等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创新效能。

(四)推动农产品优化升级

一是大力培育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推广承包流转、股份合作。二是探索推广种植管理社会化服务,加强优质种苗繁育、植保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代办、加工仓储等市场化主体建设,引入平台等产业链企业构建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链条,为种植户提供统一服务。三是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五)优化农产品特色产业加工环节,推动农产品批发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让农民和主产区能够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二是加大农产品电商发展,通过数字化方式改造传统批发流动模式,精细货物进出管理,提高货物流通效率三是打造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区域公用品牌和绿色、有机、富硒等企业品牌。扶持有情怀愿投入的产业链企业,深度挖掘产品文化价值、食用价值,开发文创产品和特色菜品。

 

办理简述

 

 A

                                                                                               津农业农村委函〔2025〕47号

 

重庆市江津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区十八届人大七次会议67号建议办理情况复函

 

一、关于“建立农业产业长效发展机制”的建议

一是聚力集群培育。近年来,全区注重产业集群化发展,先后培育了柠檬、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先锋镇、吴滩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成功创建江津花椒、江津茶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二是强化规划引领。我区高度重视农业产业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编制了《江津区现代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江津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逐步构建以花椒为主导,柑橘、甘薯为重点,蛋鸡、瘦身鱼、枳壳等产业为特色的“一主两辅多特”产业体系。

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委将持续推动油菜、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积极申报永兴高粱农业产业强镇;持续推动富硒茶叶、水稻 油菜薹等基地建设。今年将深入分析江津区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编制《江津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五五”规划》为江津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关于“推行产业发展标准化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的建议

一是构建标准体系。我区坚持“标准引领、质量强农”理念,以全产业链标准化为抓手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牵头制定了《富硒农产品》重庆地方标准和50项绿色富硒生产技术规程;完成10项花椒产业团体标准备案;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智慧生产监管服务平台”,开具电子合格证15530张;2024年开展部级、市级、区级监测,抽检农产品300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为99.8%;实施豇豆、水果、水产3类产品质量安全专项风险评估,抽检421个产品,风险监测合格率为99.5%。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60公里、入户便道176公里,累计建成农村公路6113公里、入户便道3031公里,村民小组通畅率100%,有效改善产业发展交通基础条件;支持建设冻库309个,容积16万立方米。三是提升农机化水平。办理农机购置补贴3994台套,全区农业机械总量近20万台套、总动力50万千瓦;在全国率先探索示范“改路适机”山地户作机械化模式,示范推广1.6万亩;推进丘陵山区智慧农机应用场景建设,建成全国首个丘陵山区无人化智慧农场,水稻、油菜、高粱全程机械化生产实现无人化操作

下一步,持续开展花椒、柑橘风险评估监测,进行水稻、红薯全生长周期硒与重金属研究。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1万立方米以上实施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提质等工程,推动泸永江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取得新进展。争取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落户江津。持续推进农机“三化”行动,办理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2500台套以上,制定“改路适机”山地户作机械化和丘陵山区无人化智慧农场建设标准,力争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以上

三、关于“推广优良农产品种,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议

一是推广良种良法。联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建立花椒种质资源圃3个,收集全国103个花椒品种共6500余株种质资源,选育的“九叶青”花椒通过国家林业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培育全新“无刺花椒”新品种;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江津区种植的长叶香橙、庆油8号等优良品种,推广水稻旱育机插秧暨超高产栽培技术。二是优化人才培育。实施“津鹰计划”,近三年累计引进城乡规划、农业经济等紧缺实用人才1500余人;搭建中国(重庆)花椒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11个,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7家,创建田间学校45所、技能评价机构16个;引进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等高层次专家团队20个,选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专家12人,推行“首席专家+服务团”订单化服务,开展技术指导超140次,受益群众超7000人。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建设“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补助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示范推广农业主推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13个镇街建立31个科研试验平台,开展9类47项试验示范。

下一步,将加大选育和引进适宜江津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和提升育苗能力;加快实施乡村人才“百千计划”,拓展引才渠道,精准对接乡村紧缺人才需求;实施本土人才培育工程,挖掘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完善服务平台建设,优化专家服务工作机制,探索“一乡镇一产业一组团”人才帮扶机制;着力创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提升乡村人才服务站效能。

四、关于“推动农产品优化升级”的建议

一、大力培育主体。坚持育龙头,成功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培育市级龙头企业6家、区级龙头企业14家,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3家;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35个,家庭农场1430个。二、推动服务社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27家,全区农机持证人员达1200人以上;在永兴、油溪、石蟆建成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实施社会化服务示范5.3万亩;建设江津区农机综合调度平台,开发“慧用农机”微信小程序上线运营,数改农机110台套,完成耕、种、管、收作业服务交易面积达10万亩次。

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公+基地+农户、公+集体经济+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推广承包流转、股份合作;结合国家“两重”“两新”政策,积极布局和建设一批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和区域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五、关于“优化农产品特色产业加工环节,推动农产品批发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是培育加工企业近年来江津区始终坚持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按照“初加工在乡村、精深加工进园区”的思路,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做优做强主导产业2024年全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规上总产值位居全市前列、赛马比拼位居全市综合榜第二;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石蟆镇新增区级龙头企业1家二是完善电商体系。1+30+N的区镇村三级电商站点体系,建设镇村站213个三是培育特色品牌。认证绿色优质农产品33个,全区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共87个;浩丰鸡蛋、米花糖、怪味胡豆、保鲜花椒、芝麻秆8个产品被认定为2024年“重庆名牌农产品”,江记酒庄、桥头食品等7家企业11个产品,被市经济信息委纳入2023—2025年重庆市消费品工业“爆品”培育清单,“江小白·梅见”纳入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十大爆品打造,韩氏瓦缸豆豉、兴心吉祥鸡蛋香松面包、渝津精酿啤酒等13款产品拟纳入《重庆市消费品工业“爆品”培育清单(2025年)》。

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委将持续加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牵头开展“一江津彩”品牌体系升级打造,建设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展示展销中心,推动产业升级与品牌提升。

0 人访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