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江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2025-08-25

关于提升江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提议人

所属代表团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何贵阳

第十二代表团

区农业农村委

区供销合作社、江津区市场监管局

 

建议正文

 

关于提升江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来自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平均每年每人要吃掉2.67公斤农药。

二、存在的问题

不断加剧的化肥农药使用,对环境、农地粮食和农产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环境有显著影响,包括对土壤、水体、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导致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死亡,改变土壤的酸碱度,甚至导致土地荒漠化农药的不当使用则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还会对非靶标生物产生威胁,减少生物多样性农药的滥用导致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形成恶性循环化肥和农药的流失还会导致水体污染化肥中的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进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影响水环境质量而农药残留进入水体后,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

三、建议意见

“中医农业”的系统观和整体观,统筹农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是创新推进江津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保证食品安全

1.抓源头:最好的医院是餐桌,健康的根本在土壤。紧盯人民“吃得安全健康”的刚性需求,用“中医农业”的方法,降解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污染物,提高肥料有效性及其利用率,有利于动植物健康生长、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

2.“双减”“中医农业”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融合互补,集成创新。可以减少肥料、替代化学农药、饲料添加剂以及各种抗生素、激素的使用。在国家大力倡导减少农药、化肥的“双减”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态势下,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健康生,意义十分重大。

3.抓育种中医农业强调维持生态平衡,优化育种的生长环境,提供天然诱导剂,促进基因表达与变异,保证种源的纯净和优良品质。中医农业育种有利于培育出适应本地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减少对外部投入品的依赖,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保证生态环保

1.水源更清澈中医农业倡导使用中草药制剂、生物菌肥等替代化学农药和化肥。最大程度减少有害化学物质随农田排水进入水体,降低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风险。通过中医农业方式培育出的植株抗逆性强,生长健壮,在减少灌溉用水的同时,避免了因过度灌溉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农田尾水排放污染水体,从源头上避免了污水的产生

2.更健康健康的土壤必须是活的,只有活的土壤才能长出健康的庄稼和安全营养的农产品。应用“中医农业”技术方法,改善了土壤内部结构,提升了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增强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及活性,有效降解土壤中的农残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保障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

3.天空更蔚蓝中医农业通过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了土壤碳汇,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实现了由碳排放到碳吸收的转变,改善了空气质量。中草药制剂的天然成分能够有效吸附和降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减少空气污染,保障空气生态系统的健康。

保证增产增收

1.降低成本中医农业投入品原料来源于天然中草药部分,使得制作费用大幅度减少。在系统性应用的情况下,与传统石化农业相比,可以减少30%~70%肥料用量,减少70%~100%农药用量,在现有基础上节约成本10%以上。

2.增加产量中医农业方案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区域100多万亩共34种农产品生产中施用的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产量的增幅在10%~60%之间,大田作物的增产不低于10%

3.抵抗灾害中医农业促进植物代谢,激活农作物自身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和抗逆性,增强农作物抗病能力,增强抗倒伏能力,提高作物的抗旱性,显著降低灾害风险,如虫灾、大风、大旱等。

目前,我们正处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补齐生态短板,绿色高效生态就是未来农业现代化的方向。中医农业创新应用中医思想和中医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跨界整合,引领人类回归自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及“优质、高产、高效”生产体系和生产模式,将为全球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办理简述

 

A

                                                                                               津农业农村委函〔2025〕88号

 

重庆市江津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区十八届人大七次会议第066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一、现有工作开展情况

就您的建议,您指出了当前农业发展中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如土壤板结、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制约江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运用“中医农业”的系统观和整体观统筹农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推动全区农业发展,从而保证食品安全、生态环保和增产增收。近几年来,江津区深入践行“中医农业”的系统观和整体观,将土壤视为“生命体”,选择“解毒”或“固本”策略,突出“中药”(有机肥)使用,配套新技术运用,减少化肥农药(预防“外邪”侵入),避免土壤酸化、污染等“病症”恶化,系统性调和内外环境,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充分发挥土壤潜力,保障粮食安全。

在化肥农药减量方面,2023年建设柑橘化肥减量“三新”示范片800亩,枳壳“三新”示范片400亩,主推“机施生物有机肥+无人机喷施叶面肥(锌、硼中微量元素肥)”技术模式,基施生物有机肥,每亩施用500kg,无人机喷施叶面肥(锌、硼中微量元素肥),每亩0.5L,有力地带动了全区化肥减量增效。2024年,建设水稻科学施肥增效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配套技术核心示范区3万建设油菜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示范片2200亩。

在酸化耕地治理方面,2024年江津区实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项目,将农机、农艺和工程措施有机融合,以水稻作物为重点,以高标准农田建成区为平台,在土壤pH值小于5.5的耕地,开展酸化耕地治理8万亩。在治理前,充分摸清酸化病因,依托第三次土壤普查数据,摸清全区耕地整体酸化情况,绘制50万亩酸化耕地分布图。治理时,摒弃单一技术,土壤改良剂、钙镁磷肥、配方肥、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单项技术复配组合,多管齐下增加土壤碱基离子、提升耕地有机质,共同改善土壤环境,实现酸化治理的目标。项目区共施用有机肥、土壤调理剂、钙镁磷肥等物资10000余吨,土壤pH值将提升0.2以上

在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方面2022—2023年,在石蟆镇、朱杨镇开展严格管控类耕地治理修复346.8亩。修复的核心措施是施用土壤钝化剂(微生物有机肥和膨润土及海泡石组成的复合物),使用量为250kg/亩。污染治理效果都达到了项目既定目标,实现了粮食安全生产。2024年突出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优先保护类耕地上侧重对农业投入品监管和污染源排查整治,杜绝新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类耕地上侧重低积累品种、水分调控、土壤改良等安全利用技术推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在增产增收方面,强化优良品种种植选育种植,完成10份花椒种质资源的表型鉴定、基因型鉴定和功能组分评价,选育“丰彩花椒”品种1个,选育“津硒薯”品种1个,积极推广水稻、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优质高产新品种。同时通过实施高产创建项目、产油大县项目,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农民培训,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实现粮食产量逐年递增。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深化“中医农业”理念应用。除了现有的柑橘、枳壳、水稻、油菜等作物,将“中医农业”理念逐步推广至其他特色农产品种植领域,如蔬菜、花卉等,实现全区农业各品类的绿色发展。同时与科研院校合作,深入研究“中医农业”技术,开发更多适合江津区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中药”有机肥配方,提高其对不同作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探索更多适合江津区农业生产的施肥模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浪费和环境污染。在2023 - 2024年建设示范片的基础上,逐年扩大示范片面积,带动更多农户采用绿色施肥技术。

三是强化酸化耕地治理。对已实施酸化耕地治理的项目区进行长期监测和跟踪评估,确保土壤pH值稳定提升,土壤环境持续改善。同时,总结治理经验,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四是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进一步细化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耕地,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理修复方案。加强对优先保护类耕地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污染源排查和整治长效机制。

五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持续开展优良品种种植选育工作,增加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数量,选育更多适合江津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加大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户直观感受新品种的优势。

0 人访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