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政校家社服务组织
体系的建议
提议人 | 所属代表团 | 主办单位 | 协办单位 |
蒋 荣
| 第十六代表团 | 区教委 | 区委社会工作部、区公安局、区民政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卫生健康委、团区委、区妇联 |
建议正文
关于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政校家社服务组织
体系的建议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中国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抑郁障碍检出率分别为13.5%、12.3%、10.8%,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重度抑郁引发学生与家庭发生冲突出现轻生等现象值得特别关注,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逐年增多,并且心理健康问题常常伴随不自知、不作为、无渠道接触的状况,发现难、干预难,由此产生很多隐蔽性的安全风险。对此,亟须政校家社协同,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构建高效的工作服务体系。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体统筹的合力不够。目前心理健康课程及教育在学校,抑郁障碍发现、转介、诊断治疗等工作在卫生系统,家校社协同共育涉及民政、教育、妇联、关工委等多部门,涉及学生相关调查和预警在公安等部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具体牵头协调部门不明确,协作机制未建立,工作交叉、重复建设、没有形成统一部署、互为补充、协调推进的高效合力。
(二)科学的家庭教育缺乏。据研究,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太功利或太陈旧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会影响儿童早期人格、认知、行为养成,并造成孩子常常被包办、被命令、被拒绝、被否定、被惩罚,从而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悲观、压抑甚至厌世等负面情绪。
(三)学生户外运动少成为原因。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每天使用电子屏幕时间超过2至3小时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说明运动不足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心理健康工作联动机制。建议全区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专班,在区委、区政府统筹下,卫生健康、教育、政法、网信、民政、公安、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共同参与,明确自身职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组织、家庭参与、社会联动的工作格局。比如,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心理健康咨询、诊疗机构建设;教育部门落实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及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共青团和少先队、妇联等部门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根据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轻生的青少年,在网络空间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在网上有迹可循的情况,网信、网警建立心理问题高危学生网上巡视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可通过发挥校外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作用,开设心理援助热线,面向学业压力、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的学生,有效提供安抚、疏导和干预。可搭建心理健康智慧服务平台,建立基于隐私保护和青少年保护机制原则的档案卡和数据库,形成部门间信息共享、同步预警和协同干预机制。
(二)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形成家校社政协同的机制,发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服务作用,可通过“送教到家庭”服务,组织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专家进社区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巡讲活动,普及家教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针对家庭教育方式问题,开展一对一咨询指导、父母微课堂、父母学堂等活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改进家教方法、提升家教水平。
(三)建立以体育强心的学生参与机制。发挥体育美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在学校确保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支持开展阳光大课间、体育课后服务,保障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在全区以体校、学校、俱乐部、训练机构为载体,打造各种“周末青少年体育赛事”,形成“周周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竞技+普及类的态势。在社区多开展趣味运动会、亲子运动会,让青少年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增强亲子关系、邻里关系。
办理简述
A
津教函〔2025〕255号
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区十八届人大七次会议第019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一、关于“建立心理健康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的建议
(一)目前情况
区教委注重家校政社协同,齐心协力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2024年,协同民政局完成“童心相伴”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线上宣传讲座6场(次)、心理健康团体辅导60场、个案服务141例;协同团区委持续推进“莎姐守未”专项行动,建立重点关注心理困境学生帮扶档案159份,做好“点对点”关心帮扶工作;协同区公安局遴选124人担任法治副校长,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结合第2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专门拟发文件,要求各学校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并提交。
2025年5月开展中小学家长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宣讲会,小学专场四至六年级学生家长直播参与4.9万人,中学专场高三年级直播参与1.9万人,其余家长观看视频回播;筹措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送教入校活动,2025年以家长为服务对象,开展包括8场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家校共育的有效性,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促进家校沟通。
区教委印发《江津区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津教发〔2025〕27),进一步明确家、校、社育人责任,不断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我区已在区妇女儿童中心挂牌成立江津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区妇联、法院及各镇街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在村(社区)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点,推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为城乡家庭提供公益、规范、优质、可及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区教委建立优秀培训团队,成立了教育系统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深入各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各中小学和幼儿园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拓宽家长学校培训渠道,积极邀请部分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到校参与教育,丰富教学内容。邀请家长代表担任班级教育顾问,增进校家联系,形成育人合力。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配合区卫生健康委,做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健全医教协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配合团区委起草印发《江津区健全青少年心理疏导机制改革方案》,完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治疗、重点帮扶”工作体系,优化“人才、科研、平台、政策、数智”工作支撑。
二、关于“建立以体育强心学生参与机制”的建议
(一)目前情况
我委严格落实教育部及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以“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为基本理念,做好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2025年4月以“课程心育”为导向,积极组织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大赛,改变学校教育理念。以体强心方面,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要求学校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支持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每学期组织开学督导检查,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完善“五育润心”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弘扬聂帅精神,做强我区学生跳绳、排球等优势体育项目,依托江津深厚历史底蕴和区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使“心育”走出学校,与“五育”深度融合。